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国家京剧院《红灯笼》在武汉献唱,经典之作勾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农新宇 通讯员 黄英 锣鼓敲响,歌声炸响,悠悠悠悠。 10月24日晚,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智慧长江”舞台艺术展压轴演出之一——国家京剧院呈献的现代经典京剧《红灯记》在武汉洪山礼堂精彩演出。 舞台上,红色灯光璀璨夺目,照亮了沉浸在剧情中的观众的脸庞,也照亮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艺术记忆。铿锵的锣鼓和熟悉的旋律响起,千余名观众跟随剧中人物,回到了抗日战争的战争年代。 演出剧照(演出者提供) 《红灯笼》讲述了铁路工人、共产党员李玉和与母亲李奶奶、女儿李铁梅,抗战时期一家三代异姓。他们在“二七”总罢工的革命友谊中成为了朋友。在执行向白山游击队传递暗号的任务时,李玉和因出卖汉奸而被日寇抓获。他不屈不挠,壮烈牺牲。李奶奶临终前告诉铁梅,她的革命家史是惨痛的,激励后人的。最终,铁梅继承了自己的遗志,并在党和群众的帮助下,巧妙地消灭了敌人,成功地将暗号送到了白山。 “讲革命家族的历史”、“我家里没有无数的表兄弟”、“不除掉所有的狼我决不离开战场”……经典咏叹调在礼堂里高喊,赢得观众阵阵欢呼和掌声。许多咏叹调吸引了剧院默默地唱歌。其中,有头发花白的老者,也有一些年轻的面孔。 演出剧照(演出者提供) 演出过程中,国家京剧院的演员们奉献了精彩的表演,清晰地诠释了剧中的人物形象。李玉和的坚守,黎浅洛的深情,李铁梅的成长与蜕变,都在演员的唱腔、措辞、表演中演绎得清清楚楚。唱段写得好,充满情感、充满灵魂、绵绵不绝,充分展现了演员深厚的功底和京剧的艺术审美之美。 在演出现场,三代人观看演出的情况并不少见。 68岁的李先生带着儿子和孙子来看演出:“我小时候很喜欢《红灯记》的故事,让我高兴的是我的儿子和孙子也对它着迷。这就是经典之美,能引起不同年龄段的人的共鸣。” 表演剧照 (p由表演者提供) “小时候看《红灯记》一直不厌其烦,特别高兴能现场观看国家京剧院的原创演出,‘27’罢工发生的地方是在武汉,这让我很高兴!” 72岁的华中科技大学退休教师陈建福女士说。 90后观众温先生说,他是一位歌剧家庭主妇。他在大学时就表演过《大红灯笼的故事》的选段。这次他看完整部剧,心里很满足。 “这真是一场令人惊喜的京剧盛宴。” 坐在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旁边,果湖小学三年级的8岁学生方子进津津有味地观看了整场演出:“我觉得这部剧的故事很精彩,铁梅在剧中的表演是最好的,让我感动。” 演出剧照(演出者提供)) 演出结束,全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不少观众久久不愿离去。 诞生61年来,《红灯记》已成为中国京剧史上一座思想水平高、艺术水平高、特色鲜明的丰碑。自1964年首演以来,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时代变迁,仍然活跃在舞台上,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观众。 演出现场(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农新宇 摄) 据了解,国家京剧院《红灯笼》已传承三代,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京剧演员,如李少春、袁世海、杜锦芳、高玉谦、钱浩良、刘长雨等,新一代演员如张浩阳、毕晓阳、张艺馨等。 几十年来,《红灯笼》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而且也走红了远销海外,深受国际观众喜爱。 观众在演出前合影(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农新宇 摄) 此次汉剧演出,国家京剧院拥有全剧院最优秀的演员阵容。饰演李玉和的80后第三代演员张浩阳表示:“《红灯记》是一家人,住在我们剧院里。每次演出,看到观众被剧情感动,被人物感染,跟着我们一起唱,这种精神依然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