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害怕季节的变化吗?尝试这些调整! |科普时
小吴今年28岁。自从天气慢慢转凉后,他时不时就会感到一种难以形容的压抑。明明秋高气爽,天高气爽,可当他看到树叶一片片飘落时,他却好像缺了点什么,心里总是不满意。这段时间,小吴的睡眠质量下降,早上起床困难,逐渐不愿意社交,工作效率也下降。就连小吴也对他平时喜欢的足球不再感兴趣了。他的脑海里时不时闪过“生活太无趣,人生没有意义”的念头。
小吴的情况并非个例。每年换季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像小吴一样出现情绪波动。
秋冬季节,日照时间缩短,光照强度减弱,褪黑激素分泌增多,参与情绪调节的神经递质水平下降,常引起疲劳、抑郁等症状。甚至抑郁症。
人体对环境变化的应激反应也会引起情绪波动。例如,心率过快、血压升高会导致焦虑加剧,尤其是对于已有焦虑症、强迫症等疾病的患者。
心理因素也会影响情绪波动。低温不仅影响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还会加剧精神压力。当季节变化时,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也可能会经历情绪波动。
具有萨基特思维的人对季节变化更加敏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可能会出现周期性的抑郁或躁狂发作,并且在此期间抑郁症状可能会恶化。即使患有焦虑症和强迫症的患者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季节性的症状波动。
如何判断情绪波动是否需要专业干预?
当精神疾病患者经历当出现以下抑郁、躁狂等状态时,需要认真对待。抑郁症的主要表现是心情不好、无法感到快乐;不愿外出和社交回避;自我评价低、内疚和自责;睡眠困难,容易早醒,悲观世俗,有自残、自杀的念头。躁狂情绪的主要表现有烦躁、多言、智力;睡眠需求减少、缺乏疲劳、精力充沛;自我感觉良好、爱管闲事、容易生气;容易与他人产生误解,花钱过多。
正常人在经历情绪波动时,如果只是经历短暂的抑郁(不超过2周),仍能享受自己的爱好,具有一般正常的社交功能,并能通过锻炼和社交来暂时改善情绪,那么这样的人可以自行调节,不用太担心。
注:当一个人2周内情绪持续低落,睡眠、食欲有明显变化,社交功能明显受损(无法上班、上学),有自残或自杀念头,有寻求暴力倾向,且症状无法通过自我调节恢复,需及时就医。特别要记住的是,如果精神疾病患者出现恶化或症状复发的迹象,不应等待观察,而应立即联系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对于普通人来说,当季节性情绪波动发生时,有几种方法可以进行调整。
增加阳光照射
尽量每天出去走走,因为户外的自然光可以有效调节你的生物钟,有助于稳定你的情绪。
定期安排
确保每天有足够的睡眠,尽量在固定的时间睡觉和起床,有助于减少情绪波动ngs。
运动的
适度的体力活动,如散步、跑步等,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系统,还可以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维持社交关系
保持与家人、朋友的联系,避免因天气寒冷或长时间呆在室内而减少社交互动,防止孤独感累积。
情绪管理和自我意识
通过思维导图、冥想和其他技巧来提高自我意识,帮助识别和管理泳道波动。尝试深呼吸练习来减轻压力并提高情绪稳定性。
专业干预势在必行。对于精神疾病患者来说,以下干预措施对于应对情绪波动也是科学必要的。
专业治疗和预防
换季前,及时咨询医生,采取个性化的预防措施。
药物治疗
具有季节性特征的抑郁症患者可能需要药物治疗信息干预以帮助调节他们的情绪。患者应按照医生的指示服药,切勿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光疗
对于具有季节特征的抑郁症患者来说,光疗可以帮助调节褪黑素分泌和排卵。n是季节变化带来的负面情绪。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暴露疗法和放松训练等。
家庭支持和社交互动
应尽力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以获得情感支持,减少孤独感,提高应对能力。
制定应急计划
了解如果您情绪不稳定或疼痛复发该怎么办,以及如何获得帮助。
季节的更替是大自然的韵律,情绪的波动是人们内心深处的自然反应。正如衣服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增减一样,也必须如此我们的心也会相应地调整。科学的方法可以有效缓解情绪波动,当情绪难以控制时,及时就医至关重要。
资料来源:公共卫生杂志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八病区主治医师 阚伟静 主任医师 王伟
点评:国家健康科普数据库会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主任医师 张庆娥
策划:于云熙王宁